188bet体育中艺介绍课程设置师资力量中艺动态中艺图库中艺商城网上报名信息交流联系188bet注册
无基础歌唱培训高考考前培训吉他培训小提琴培训钢琴培训古筝培训竹笛 葫芦丝培训
    课程设置188bet体育,课程设置竹笛、葫芦丝培训正文
 
现代笛子名家简介
来源:188asia,点击数:319次 更新时间:2010-6-8 10:34:23
冯子存: 1904年7月29日出生于河北阳原县。笛子演奏家,北派竹笛艺术的领军人物。
    冯子存从小受到家乡民族音乐的熏陶,13岁开始参加了民间音乐演奏活动,当时他主要演奏笛子和板胡。
    1921年,他走西口到包头谋生,他白天干活,晚上向“二人台”艺人学习小戏音乐。长期的艺术实践形成了冯先生独特的笛子演奏风格,饱满坚实的气息,高亢明快的音色,丰富多变的唇、舌、指、气法,浓烈炽热的地方风味和朴实严谨的艺术作风,这些都是他在艺术上取得成功的根本。
    1953年,冯子存参加在北京举行的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汇演,他以高超的笛艺轰动了首都的文艺界,并应邀进入中央歌舞团任独奏员,开始了专业文艺生涯。
    1958年后,他曾随中国艺术家代表团去芬兰、瑞典及港澳地区演出。通过长期的演出实践,冯子存在“二人台”音乐风格的基础上,总结和发展了北方笛子的演奏技法,他的演奏高亢、嘹亮,具有典型的北方梆笛特色。
    1964年,他被调中国音乐学院任教,培养了刘森、马宝山、曾永清、陆金山、杨明、郭鸿五、王湘等一大批笛子演奏家和演奏员,并把北派笛子传播到全国各地。
    冯子存的笛子多重于内容的表达,而技巧是为乐曲内容服务的。如《走西口》一曲,表现了在旧社会因生活所迫,一对农村夫妇生离死别,丈夫走口外的故事。演奏充满了哀怨愁离、依依惜别和无限感伤的情绪。乐曲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格。
    冯子存的创作、演奏,在各种技巧运用和发挥上可以说是笛艺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他不但在国内享有盛誉,而且在朝鲜、越南、瑞典、芬兰及我国的澳门、香港等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受到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他与人合作改编的《喜相逢》,不仅成为笛界的名曲,还被改编成钢琴、小提琴、木琴演奏曲目,被世界亚太音理会编入各国音乐教材。
    他被行内人士普遍认为是第一个将中国竹笛独奏形式搬上舞台的笛艺家。他把毕生的精力贡献给了竹笛事业,留下大量的独奏曲目。冯派竹笛艺术风格在全国影响颇大,他成为半个世纪以来竹笛开拓者之一。
  他整理改编和创作的大量笛子曲,富有民间器乐的特点和强烈的泥土气息,出版有《冯子存笛子曲选》。冯子存先生为竹笛奉献一生的高尚精神和品德久远影响、激励着人们。他勤劳一生,为民族音乐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是中国音乐界的骄傲。
刘管乐:1990年5月27日晚,72岁高龄的刘管乐先生在天津溘然长逝。
从此,中国又失去了一位名扬四海的笛子演奏家。这噩耗使中国民乐界为之鸣泣,祖国各地的老朋友、同行及学生匆匆赶来,向他们所热爱、所敬重、所崇拜的这位笛子艺术大师,作最后的决别。在低沉的哀乐声中,人们仿佛又看到了舞台上那潇洒、修长的身影,又想起他那为中国笛子艺术呕心沥血的毕生。
     1918年1月24日,刘管乐生于河北省安国县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在这个到处都充溢着音乐之声的吹歌之乡的哺育下,刘管乐从小便流露出对音乐的钟爱,特别是他对民族器乐的颖悟,常使乡亲们赞叹不已。10岁起,刘管乐在老师指导下,开始学吹笛子,仅一年时间,他已能演奏多段昆曲曲牌和《打倒列强》等当时广为流传的进步歌曲了。12岁时,因家中没钱再供他上学,只能缀学赴京,在一家小店铺学徒当镟工。但他忘不了他的笛子,于是当他两年后返回家乡时,经人介绍,拜在一位还俗僧人的门下,继续学习笛子和管子、唢呐等乐器。同时,还和师父一道,过起了东奔西跑、饱尝艰辛的搭班卖艺的流浪生活。
     家境的贫苦没有泯灭刘管乐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坎坷的人生更锻就了他刚正不阿、疾恶如仇的品性。当日寇铁蹄肆意践踏中国的时候,他毅然投身于抗日救亡的洪流之中,为抗日救国作出了贡献。
     新中国的成立,使刘管乐终于可以和他最为钟爱的笛子朝夕相伴了。他先入河北省艺术学校学习,后又被著名音乐家王莘、曹火星等发现,于1951年春天进入天津歌舞剧院的前身天津音乐工作团,担任笛子、管子和唢呐独奏演员。1953年开始,刘管乐开始专门从事笛子演奏,开始了他近四十年的专业笛子演奏生涯。
     在那个各方面条件还比较艰苦的年代,刘管乐繁忙地往复于祖国的工矿、农村和部队,用他欢快的笛音,反映人民朝气蓬勃、充满希望的精神风貌。同时,他还作为中国人民的文化使者数次出国演出,让世界人民领略了中国竹笛的风采。1951年,刘管乐随中国音乐家代表团赴捷克斯洛伐克参加首届“布拉格之春”国际音乐节的演出。1958年,又随天津歌舞剧院赴苏联、阿富汗、埃及、叙利亚等国进行访问演出。1961年,首届全国高等音乐艺术院校笛子专业教材会议在天津召开,刘管乐以特邀身份出席了会议,并在与会专家共同参加了两场笛子独奏、重奏专场音乐会上演出,大获成功。正是在国内外大量的演奏实践中,刘管乐以其独树一帜的演奏风格,奠定了他在中国笛子演奏史上杰出的地位,受到专家和同行的一致首肯和推崇。
      中国的笛子演奏艺术大体可分为南北两派。南派以细腻娓婉取胜,北派以火爆粗犷见长。刘管乐和冯子存一样,是音乐界公认的北派笛艺的杰出代表人物。他的笛音高亢、脆亮、坚实,极富光彩。在注重气、唇、指、舌各种技巧的娴熟自如、密切配合外,尤精于滑音、剁音、吐音、历音、花舌音和多指颤音等北派梆笛的主要演技。他还善于以笛音模拟禽鸟的鸣叫声,那用高超的技巧和细微的气息控制所演奏出的百鸟竞技的生动场景,曾令观众和同行惊奇不已。
      刘管乐的梆笛演奏艺术,早期受到冀中“老调梆子”的影响,后又在冀中鼓吹乐的基础上,融汇各家笛艺。正是在对民族民间音乐养份的尽情吸吮中,刘管乐形成终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奏风格。他的演奏洒脱、灵巧、朴实。在一些方面,如利用休止符换气,使气息充实饱满;出乎意料但又合于情理的节奏变化等,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可以说他的演奏艺术大大丰富了中国笛子艺术的宝库,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刘管乐是一位多产的笛曲作家。他的作品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独具特色、影响深远。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了他的两部作品专辑:《笛子独奏曲集》、《刘管乐笛子曲选》。其中1956年月11月出版的《笛子独奏曲集》,是我国出版最早的个人笛曲专辑。他的作品曾常在中央和各地方广播电台播放,有的还被制成唱片和盒带。作品中尤以《荫中鸟》和《卖菜》最为著名。音乐形象生动、情绪活泼、风趣诙谐,曾风行全国。由于刘管乐具有丰富的民间音乐素养,因而他的创作带有鲜明的地方色彩,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其作品的音调,多来自冀中吹歌、民歌与戏曲。同时,他还注意从少数民族音调和外来音调中吸取养份。然而创作中,他绝不停留在对民间素材一般意义的“形成”模拟,而是更重视对作品内容、情绪、意境的认真体察和准确把握,从而赋予民间音乐素材新的生命力。
      刘管乐还是一位乐器改革家.他深知笛子改良对笛子演奏艺术发展的重要作用.他和天津民族乐器厂王国栋合作研制的调音插口笛,已在全国推广.这种调音插口作法在箫、巴乌等其他民族乐器的制作中已被普遍采用.他研制的七孔、八孔、九孔笛,也受到广泛好评.
      刘管乐的一生,是与笛子形影不离的一生.即使在十年动乱中他同广大艺术工作者倍受折磨的时候,有他的笛曲《卖菜》被冠以"三自一包"加以批判的时候,他也末离开过他的笛子.他的笛音曾给他同代和后代的笛家们以很大的启示和教益.如冯子存先生的《五梆子》就曾借鉴过他的剁音枝法赵松庭先生也曾向他当面请教.他曾在中央音乐学院和天津音乐学院兼课,为国家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笛子演奏人才.直到晚年,在一次中国音乐家协会天津分会的会议上,他还表达了希望培养学生的强烈愿望.就在辞世前不久,他还因教学而劳累过渡引起中风.......。
      刘管乐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笛子艺术事业,祖国和人民也给了他崇高的荣誉。他生前曾系天津市政协委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天津分会名誉理事、天津歌舞剧院一级演员。刘管乐热爱民族音乐事业,对笛子艺术的前景充满信心。他曾在逝世前发表的一篇文章中写道:“精湛的艺术魅力的产生,首先取决于从艺者对自身艺术的热爱和潜心的追求探索。”“我坚信新一代的笛子演奏者中那批全身心地热爱并终生醉心于此的‘痴才’们,终会打破‘观众不爱听,我也不愿演;我总不演,观众更加陌生疏远’的非良性循环,多创新,多演出,使笛子艺术永葆青春,征服越来越多的新一代观众的心!”铮铮言词,感人肺腑。
     刘管乐先生的遗愿一定会实现的!
 
陆春龄:1921年出生于上海,笛艺启蒙于童年时的一位皮匠师傅,后因家贫当过汽车司机。解放后,参加上海民族乐团。现已从事笛艺60余年。

  陆奏龄在江南丝竹基础上,广蓄并纳,形成自已独特的体系,被誉为南方笛派的杰出代表。创作和改编了许多独奏曲,出版了《陆春龄笛子曲集》。其中《鹧鸪飞》《小放牛》等已成为中国笛子的经典曲目。
  自1954年起,多次出国访问,举办音乐会和笛艺讲座,是中外颇有影响的笛子演奏家。现任上海音乐学院教授,上海江南丝竹学会会长。
 
赵松庭:(1924年—2001年),1924年9月30日出生于浙江东阳市一个书香门第家庭。中国著名笛子艺术大师,南方曲笛的代表之一。曾任民盟浙江省委常委、浙江省政协第六、第七届委员、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副会长、浙江省民族管弦乐学会会长、浙江省音乐家协会主席、浙江艺术学校名誉校长。
赵松庭自幼成长在民间音乐广袤而肥沃的土地上。他九岁习笛,启蒙老师是他的父亲,并先后向昆曲艺人和学校老师学习演奏和乐理,学习昆曲和婺剧。他13岁就能吹奏婺剧的许多曲调,16岁担任了婺剧乐队中的首席“正吹”。除了吹笛外,他同时学会了演奏唢呐、先锋(长号)、板胡、徽胡,完成了婺剧著名套曲《花头台》的全套演奏。赵松庭17岁拜地方艺人叶小苟为师,学吹许多民间戏曲曲调。初中毕业后,他考入锦堂师范。1947年,他考入上海法学院攻读法律。1949年,他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部队文工团,从此,他带着心爱的笛子跑遍了大江南北。
1950年,赵松庭随团到朝鲜战场慰问演出,先后七次立功,并提升为乐队副队长。1954年,他因伤回国。离开了硝烟弥漫的战场,面对祖国的锦绣河山,他的心中充溢着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于是满怀激情地创作了富有时代气息和象征意义的笛子名曲《早晨》,为他今后震动世界乐坛,奠定了基础。
1955年,赵松庭从文工团复员后,任东阳婺剧团导演。1956年,他进入浙江省民间歌舞团,加入了中国音乐家协会,并应邀到上海音乐学院兼课。同年,他参加在北京举行的规模宏大的首届全国音乐周活动,他的演奏获得雷鸣般的掌声,组委会破例让他再吹奏一曲,《人民日报》为此专门作了报道。当天晚上,周恩来总理在中南海自己的家里接见了他。席间,赵松庭为总理演奏《早晨》,他以极长的气和快速的指法相结合的技法,塑造出腾空飞翔、流利华彩的音乐形象,总理指名要他参加中国青年艺术家代表团去访问西欧。
 1957年,赵松庭在莫斯科的世界青年联欢节上,以他的乐曲和具有创新技巧的演奏,令140多个国家的青年代表为之倾倒,人们惊叹:“这个中国人一根笛子就顶一个交响乐队。”可是,从莫斯科回来,他被加上“笛子指挥党”的罪名,被错划为“右派”,送到农村劳动。这期间,赵松庭每天坚持练笛,并写出了《欢乐的山谷》、《婺江风光》等名曲。这不由得使人联想起司马迁的名论:“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1962年,在周总理及省委有关同志的关怀下,赵松庭回到了浙江歌舞团。
 1964年,赵松庭在“上海之春”音乐会上用自己发明的“排笛”演奏了《婺江风光》、《采茶忙》、《荫中鸟》等乐曲,得到了许多音乐家、文艺家的高度评价。1966年,“文化大革命”初起,赵松庭便被剥夺了上台演奏的权利,他就以大部分时间从事笛子制作和乐器声学的研究。在整个“文革”期间,他制作了将近2000支笛子,同时在理论上解决了横笛频率计算的理论和方法。1972年,他根据这项成果,写了《横笛频率计算与应用》一文,发表在《乐器科技》上。1973年,赵松庭调回浙江歌舞团后不久又被打成了右倾翻案分子,从事看门、扫地、烧开水的工作。其后,他着意培养了一代“浙派”青年演奏家,如蒋国基、詹永明、张维良、杜如松、戴亚等。
 1976年,赵松庭调到浙江省艺术学校任教。1980年后,他相继在上海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任教,并先后奔赴天津、武汉、济南、南京、成都、重庆、内蒙古、香港、台湾等地以及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家讲学。他在培养笛艺人才的同时,也为中国文化的传播和弘扬,为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1982年,赵松庭还应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之邀举办讲座,播讲了《竹笛演奏技巧》。
赵松庭的演奏既有南派典雅的风格,又吸收此派刚劲明亮的特色。他从事笛子艺术工作六十年,被公认为中国笛子的代表人物之一、浙派笛子艺术的创始人,并被誉为“江南笛王”。他将婺剧唢呐惯用的循环换气法移植到笛子演奏上,丰富了竹笛演奏的表现力,形成了刚柔相济的独特风格。他创造和首先使用了排笛,创造了L型倍低音大笛,大大开阔了竹笛演奏的音域,并亲手设计制作出古代笛类吹奏乐器“篪”。
 赵松庭创作及改编了一系列风格各异的笛子名曲,如《早晨》、《三五七》、《鹧鸪飞》、《和平鸽》、《二凡》、《西皮花板》、《牧羊歌》、《海滨》、《小河淌水》、《流水板》、《婺江风光》、《采茶忙》、《幽兰逢春》等。这些曲子大都取材于婺剧,具有浓郁的金华地方特色,已成为中国乐坛艺术宝库中的瑰宝。
赵松庭发表了《竹笛源流》、《横笛频率计算和应用》、《温度与乐器音准问题》、《低音笛及L型笛》、《中国笛子艺术的继承和发展》、《同管双笛》等论文。在竹笛科研领域,他编著了《赵松庭的笛子》、《中国竹笛教学方法》、《笛艺春秋》等著作。
赵松庭集笛子演奏、创作、制作、科学研究、著述和教学于一身,他对浙江和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及其发展的贡献是巨大的。
2001年3月9日6时30分,赵松庭因病医治无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不幸逝世,享年77岁。
 
刘森:(1937~),出生于河北保定。
   他生长于音乐世家,其父为筝演奏家刘成雕。刘成雕先生不但研究中乐,亦酷爱西洋音乐、美术等,兴趣广泛,且较主张刘天华的艺术观。所以刘森幼学得到了良好的音乐教育,学习多种民族器乐,善长于笛子演奏。1953年考入中国广播民族乐团担任笛子独奏演员。由于他天资超群和勤奋,以后又自修西洋管弦乐配器法及指挥专业,1980年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歌舞团担任管弦乐队指挥。
  刘森的笛子演奏以北派风格为基础,并广泛学习潮州音乐、广东音乐、舟山锣鼓以及二人台、河北梆子等民间音乐,取南北笛派之优点,兼收并蓄、融会贯通,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刘森的演奏风格抒情、细腻,犹如歌唱一般。他的作品在笛坛流传广泛,代表曲有《牧笛》、《山村小景》。这两首曲子,旋律优美、动听。
  另外,他还尝试演奏快速半音阶的外国乐曲,如《霍拉舞曲》、《云雀》等。
  曾随中国广播民族乐团赴苏联、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南斯拉夫等国进行演出。1957年与彭修文等四人以重奏《春江花月夜》在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上荣获金质奖。
  为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
 
王铁锤:笛子演奏家。中央民族乐团独奏演员。

  王铁锤1932年出生在吹歌会之乡——河北省定县子位村,父亲是吹歌会的成员。从小耳濡目染,向父亲及吹歌会的其他老艺人学吹笛子及吹歌音乐。1947年春,入华北联大学习,后在华大文工团乐队、中央歌舞团工作,曾多次随我国音乐艺术团体出国访问演出,并在国际音乐比赛中获奖。
  王铁锤的笛子吹奏技巧纯熟,气息饱满,音色圆润,层次鲜明,感染力强。创作、改编了笛子曲《庆丰收》、《赶路》、《油田的早晨》等,并出版了专集。
 
孙裕德(1904年—1981年):祖籍宝山县月浦新兴镇,1904年11月23日出生于上海。我国著名的民族音乐家。生前历任上海民族乐团第一副团长、中国音乐家民族音乐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文联委员、上海市民族音乐委员会副主任等职,还担任过上海市政协委员。
孙裕德幼时便学箫并参加民间丝竹合奏,1917年进永盛泰报关行当学徒,1920年进上海电力公司任职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孙裕德开始从事专业的民族音乐工作。
孙裕德自学徒时起就喜爱民族音乐,经常在午间和夜晚休息时,向民乐爱好者学习民族器乐的演奏技巧。1920年经同学介绍,参加了南市的“国乐研究社”,向研究社的辅导老师学习洞箫和琵琶,后成为该社的琵琶、洞箫骨干。
1924年,孙裕德师从上海派琵琶宗师汪昱庭学习大套琵琶曲。汪昱庭的传授严格认真,他的学艺生涯十分认真刻苦,每次上课回来便埋头苦学。白天上班干活,夜晚才能挤时间练习乐器。有时怕太晚了吵醒家人,他便躲到晒台上去练习。下雪天十只手指从冰凉僵直练到手心发热出汗为止,初学时,琵琶上常常留下道道被琴弦勒出的血印。凭着他顽强的毅力和刻苦的钻研精神,攻克了一首又一首艰难的乐曲,演奏技巧迅速提高,日趋成熟,他的琵琶及洞箫演奏技巧三十年代已在上海民乐界享有盛名。
 1925年,以李廷松(琵琶)、孙裕德(洞箫)、李振家(二胡,去世后由苏祖扬顶替)、俞樾亭(扬琴)等4人为骨干的“霄乐团”(团长李廷松)活跃于上海的音乐舞台。他们的演奏活动十分频繁,于是名声日增,影响所及,连各国驻沪领事馆、苏联驻华大使馆也纷纷邀请他们去演奏,在当时国乐界有很大影响。
1938年,孙裕德基于抗日救国的义愤,参加“中国文化剧团”,和卫仲乐、许光毅等人同赴美国演出,揭露和控诉日寇的侵华暴行,并向美国人民介绍中国的文化艺术,还录制了《箫声红树里》、《妆台秋思》两首箫独奏曲。他们的足迹遍及洛杉矶、旧金山、芝加哥、纽约和华盛顿等三十多个城市,受到美国听众的欢迎,美国报纸誉称孙裕德为近代中国的音乐大使。
1939年5月回国后,孙裕德应邀担任“上海友声旅行团”国乐组的辅导工作。1941年国乐组取名“国乐研究会”,后改为“上海国乐研究会”,推选孙裕德为会长,并于1947年率部分成员再度赴美演出,取得很大成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民族音乐事业,孙裕德梦寐以求的振兴祖国民族音乐的愿望终于实现了。1951年,上海民乐界成立了“上海市国乐联谊会”,推举卫仲乐为主任委员,孙裕德、陈日英、金祖礼为副主任委员。联谊会把上海的国乐团体团结在一起,组织各种活动,使上海的民族音乐事业大大繁荣起来。除了频繁参加国内各种场合的演出外,他还曾随中国文化代表团先后到印度、缅甸、印尼、苏联及东欧各国访问演出,深受各国人民的欢迎,为祖国、民族争得了荣誉。
1957年,上海民族乐团成立后,孙裕德出任第一副团长,从此成为专业音乐工作者,使他的音乐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挥。
孙裕德的洞箫演奏有很高的造诣,他的吹箫技艺细腻生动,口风控制极佳,音色浑厚清越,被人誉为“箫王”。他对洞箫的演奏,要求高雅朴实,最忌花俗虚浮的吹法,既保留了传统的优良部分,又不断改进创新,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特别是他用九孔箫与吴景略、张子谦合奏的《普安咒》、《梅花三弄》、《潇洒水云》等琴曲,配合默契,扣人心弦。清雅的箫声如行云流水融合于铮铮的琴声之中,意境深邃,令人遐想联翩。他与张子谦的琴箫合奏,在20世纪50、60年代一直是上海民族乐团的保留节目,并出版了我国第一本关于洞箫演奏艺术的著作《洞箫吹奏法》。
他擅长在洞箫上用扪工调(1=bB)来演奏,有别具一格的效果。从手指按孔、丹田运气到特殊的舌唇、口腔控制,使得他吹奏的箫声文静优雅,低音淳厚,高音含蓄。同样一首《中花六板》,经他处理后,用扪工调吹奏,听了使人耳目一新。1964年“上海之春”音乐会,他与陈永禄演奏的箫与二胡合奏《中花六板》,技艺精湛,风格浓郁。合奏时,你繁我简,你让我进,疏密相间,高低错落,成为一首很典型的中国式的复调音乐作品。
孙裕德的琵琶演奏则继承了汪昱庭的风格,刚柔相济,推拉技法别有韵味。他博采众长,把向张子谦、吴景略等人所学古琴上的吟、揉、绰、注等手法及虚、实相衬的特点,吸收融化,运用在琵琶演奏上,使琵琶演奏得更加细腻、幽静而富有韵味。他弹的大套琵琶曲文中有刚,武中有柔。他尤其擅弹《塞上曲》、《浔阳夜月》、《青莲乐府》等文曲。乐曲经他处理,风格独具,特别是右手急而细密的轮子,配以左手深厚的推拉、揉弦功夫,使乐曲具有起伏跌宕、玲珑剔透的艺术效果。
他非常强调技法为情境和意境服务。一般琵琶演奏者大多是用食指起板,视大指起板为不正规,而他主张两者不能偏废,应根据不同乐曲灵活运用,如《倒垂帘》、《阳春白雪》、《三六》和《老六板》中的某些乐句,用大指起板效果更佳。在大指起板的演奏技巧上,他还创造了三指轮的指法,使旋律更生动细腻。
孙裕德运用传统手法,改编和创作了反映现实和热情歌颂新人新事的《欢乐的歌声》、《英雄们战胜了大渡河》、《老六板变奏曲》、《凤阳花鼓》等琵琶曲,并编写了《琵琶演奏法》。
多年来,孙裕德灌制的琵琶、洞箫、琴箫等独奏、合奏的唱片和录音,以及留下的演奏方面的著作,都是民族音乐事业的珍贵遗产。
 
江先谓:(1924~)出生山东威海。
   12岁因生活所迫,跟哥哥学艺,民族乐器吹拉弹打他都能演奏。14岁随全家赴大连卖艺维持生活。1949年参加革命,考入解放军文工团,专业从事文艺工作,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前线歌舞团独奏演员。
   他在民族乐器方面是位多面手,专业竹笛,主要靠自学,自学习江南丝竹音乐的演奏风格,六十年代他采用了江南民歌和昆曲音调为素材,创作并演奏了《姑苏行》和《脚踏水车唱丰收》而初露笛坛。
   江先渭曾在1959和1965年两次随中国艺术团先后到过奥地利、苏联、波兰、印尼等国演出。
 
田瑞亭:(1897-1961),河北省安新县端村大田庄人。北方昆弋班著名笛师。被誉为“北昆笛王”。
 
    田瑞亭师从陶显亭,习文武老生戏,又曾向王亦友学习武生戏,未几嗓败,遂放弃演出,以姨夫为师(其姨夫是北方昆弋著名鼓师朱可铮,为各昆弋班任管事兼“外写”)专攻吹奏曲笛和唢呐熟谙工尺谱,会戏极多,皆能背记。
 
    1918年,他收高景池为弟子(后高景池为北昆著名笛师),传授曲笛和唢呐,后同入北京荣庆昆弋社,专门为韩世昌吹笛。1928年韩世昌赴日本演出,田瑞亭随行全程,能以单笛灌满全场,遂获“笛王”之美誉。回国后,田瑞亭收田柏林、白鸿林为徒。1935年,他受山东省立剧院院长王泊生之邀请,携徒白鸿林、女儿田菊林赴济南任教。
 
    1935年至1937年间,学员赵荣琛、任桂林、张宝彝、徐志良(徐荣奎)等得其指导。其教戏时,某出各行角色,上下手带文武场,皆能由他一人包教到底。1938年,他被傅惜华主持的北京国剧学会昆曲研究会聘为教师,担任拍曲吹笛并在电台播音。
 
    1939年至1949年,田瑞亭携女田菊林及幼子田福林,先后在天津、北京、上海、烟台、青岛、石家庄等地演出,合作过的演员有侯永奎、马祥麟、韩世昌、童芷苓、周又宸、梁慧超、李洪春等。
 
    1949年,他应邀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后因身体不适,回津养病。次年,他任教于天津市越剧、评剧等团体,筱少卿、裘爱花、邢香灵、小花玉兰、小鲜灵霞等都等到过他的指教。1958年,他因受聘于天津戏曲学校昆曲班教师,故而推掉了北方昆曲剧院的邀请,留在戏校培养出新中国的第一批昆曲演员,渠天凰、仝秀兰、邓沐伟、何永泉、陈霁等。
 
    1961年8月2日,田瑞亭因患舌癌病逝于天津,享年65岁。
陈重:音乐教育家、吹弹大师、天津音乐学院教授陈重,1919年出生于上海。自幼对江南丝竹音乐有独好,追随舅父学习二胡、笛子,十一岁参加民间的丝竹集会等演出活动。1936年师从著名演奏家孙裕德学习琵琶及洞箫。又向古琴大师张子谦 、吴景恬学习古琴。他博采众长,在笛子、洞箫、琵琶、古琴、二胡、古埙等多种乐器上,均有很高的造诣,为国内有数的民乐多面手之一。他先后改编创作了琵琶、二胡、中胡三重奏《青春》;苏南吹打乐《大步步高》;笛子曲《怀古》、《朝元歌》;箫、筝二重奏《妆台秋思》;埙筝二重奏《楚歌》等乐曲。
      1956年参加文化部、中国音协首届音乐周,同年九月应邀担任沈阳音专笛子教学,1957年先后在天律、河北师院、艺校、音乐学院担任琵琶、笛子、洞箫、古琴教学,并兼任中央音院、民族学院、解放军艺术学院专业教学多年。1979年对古
乐器陶埙进行了研究、改革、制成了九孔、十孔陶埙。并自编乐曲,在国内外产生巨大影响。1994年75岁高龄的陈重先后赴日本、法国、瑞士、意大利、德国、美国、香港、台湾等地讲学、演出,受到极高的赞誉。三十余年的教学及六十多年的艺术活动,造就弟子满天下,被中国前音协主席吕骥称赞为:“民族正声”。现已82岁高龄的陈老师常说:夕阳无限好,何惧近黄昏。愿君共携手,振我中华。
尹明山:1911——1981出生于安徽砀山
      自幼盲目,11 岁自学吹笛,16岁跟民间艺人林剑楼学艺,从此开始计饭生涯,26岁以卖艺为生,经常演奏“瞎腔调”、“叠断桥”等民间曲牌,用笛、唢呐给办婚丧事。
     1949年后结束了贫困的生活,1958年调安徽省艺术学校任教。
     代表作品有《百鸟音》、《凡字调》、《小止坟》等。
 
任同祥:1927年出生在山东嘉祥县。名扬四海的中国唢呐大师任同祥先生,早已为人们所熟稔。他演奏(自己创编)的《百鸟朝凤》、《一枝花》、《抬花轿》、《庆丰收》、《婚礼曲》、《驻云飞》等等许多唢呐名曲,更令听众赞叹不已,回味无穷,难以忘怀.正是任同祥,率先使我国的民族乐器在国际音乐比赛中夺魁,为祖国争得了荣誉,为民族器乐增添了光彩。
      1953年任同祥通过县、省层层比赛而被遴选参加了全国第一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后,,便开始了他艺术生涯的新篇章----从民间乐班的乐手晋升到专业的上海歌舞剧院独奏演员,从而结束了二十余年的鼓乐班的流浪生活。同年,任同祥代表国家,参加了在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举行的世界青年联欢节的民间器乐比赛。他以炽热奔放的激情,娴熟精湛的技艺,质朴浓艳的风韵,俏丽多姿的格调,成功地演奏了他的代表作《百鸟朝凤》等唢呐佳作,一举获得了银质奖章。
     1954年任同祥又随中国文化代表团访问印度、印度尼西亚、缅甸等国家。他的每一次演奏,都博得高度评价,并又获得缅甸国家授予的金质奖章。此后,任同祥又陆续访问过前苏联、波兰、朝鲜、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所到之处,无不受到热烈的欢迎和极度赞赏。从而使居于我国民族吹管乐器之首的唢呐,不单跻身于世界舞台,而且蜚声于寰宇乐坛,展示了它无以伦比的异采和神韵,进而充分体现了我国民族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和蓬勃的生机。
     这一切,人们并不陌生。然而任同祥同样精通竹笛艺术却很少为人所知。他的竹笛技艺像他的唢呐一样娴熟而卓越。
     任同祥1927年出生在山东嘉祥县,该县吹奏唢呐甚为普遍,故而被誉为唢呐之乡。任同祥家里的男性都是当地鼓乐班的乐手,尤其是他的伯父,笙、笛、唢呐、鼓板,无一不精,是鼓乐班里的名乐手。因此,任同祥自幼即受到鼓乐班的影响及民间音乐的熏陶。六岁时,已学会打节奏,便参加了鼓乐班打鼓板,并听会了不少民间曲牌。十岁开始从伯父学吹唢呐,继而又学习笙、笛。由于他聪慧灵敏,奋发图强,虚心好学,技艺突飞猛进。 十三岁时,已全面掌握了上述三种乐器,并开始在鼓乐班里领奏,同时继续攻学唢呐和笛子。十六岁时,他唢呐、竹笛、笙的技艺,已逾越鼓乐班里的老乐手,跃于乐班的首位,,他时而担任唢呐领奏,成为鼓乐班里最活跃的人物。已无人能与他媲美,是鼓乐班里的佼佼者。
      然而,他并未满足,更无使用傲意。反而觉得更应奋力上进。他深深感到自己的竹笛功底还不够厚实,于是他在继续研习唢呐艺术的同时,继而悉心攻学竹笛。乃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充实曲目,以此扩展竹笛艺术的境界;二是探索唢呐的某些技巧运用到竹笛上,丰富竹笛的技法。他利用鼓乐班四处奔走的时机,每到一地,便寻师求艺,悉心钻研。
      民间的传艺方式是口授,即先学唱曲,要把每首乐曲的曲情、音韵、风格、音调完全唱出来后,再学吹奏。任同祥苦学七年,学得笛曲百首以上。其中绝大部分都是来自柳子戏曲牌,是民间艺术家经长期的演奏实践,不断加工整理,使这些戏曲曲牌脱颖而出,升华为一首首完美的竹笛独奏曲。
      任同祥通过这长期的学习,开阔了眼界,不但使竹笛技法更加纯熟,更突出的是极大地提高了对乐曲的表现能力。    
      在学曲的同时,任同祥又不断探索唢呐的某些技法运用到竹笛上。他先是把唢呐的重要技法循环换气,巧妙地运用到竹笛上,继而又将唢呐的长、短花舌,各种吐奏等等技法,同竹笛的同一技法相结合,并加以交融,使竹笛的技法更臻完美、丰富。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这七年的奋力苦学,任同祥的竹笛艺术飞跃提升,终于达到了博大精深的境地,并在反复的实践中,建树了自己的演奏特点。这就是:质朴奔放、生动传神、 音韵纯美、俏丽多姿、风味浓艳、个性鲜明.。由于他竹笛的功底雄厚,因而他气力充足饱满,气息运用科学,按指敏捷精确,所以无论在何种天气,何种环境条件,他的竹笛演奏始终都保持良好的音准,而且音质纯净丰满,音色晶莹秀美,吐音灵巧清晰,犹如颗颗明珠落盘。尤其他的花舌技巧,更是出色,他吹奏的长花舌一口气可以延续几个小节,而不松气,并且往往都是与滑音、历音结合一起吹奏,俏丽生动,富有活力。概而言之,他的滑、打、抹、颤、唇、舌等种种技巧,都极为灵活,而且变化多端、卓而不群。
      综观任同祥的竹笛艺术,每一位名家都是由于熟悉某一个艺术品种,而又长期受到其影响和熏染为主要因素,从而崛起并建树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如有的是以熟悉某地区一种戏曲音乐或者是某地区的民间音乐为主要因素。显然,任同祥则是长期受到山东鼓吹乐的熏染和柳子戏音乐而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及种种特征的,因此,他同样应立于名家行列,而且是独树一帜的。
      1955年,任同祥在北京结识了笛艺名家刘管乐先生,并向请教竹笛技艺。刘管乐便演奏了自己的代表作《荫中鸟》等名曲。任同祥随即也用竹笛绘声绘色地吹奏了许多鸟鸣,又演奏了自己的代表作《一江风》等佳曲。刘管乐先生听后异常惊讶,并赞佩任同祥的笛艺十分高妙、格调独特、不同凡响。
      1956年,任同祥先生与笛艺名家赵松庭先生应上海唱片厂之约,联合录制了一张唱片,赵先生演奏其代表作《三五七》(根据浙江婺剧改编),任先生演奏其代表作《一江风》(根据山东柳子戏曲牌改编),这张唱片传播甚广,影响甚远。1993年8月,二位先生又同时 应台湾有关部门邀约,在赴台湾教学演奏时,赵先生意味深长地向任先生提及这张颇有历史意义的唱片,并引以为悦。任先生自灌制这张唱片后,他再未登台独奏过,这张唱片成了他竹笛独奏的告别之作。
      人们不禁要问,任同祥既然有如此深湛的竹笛技艺,又学有许多竹笛佳曲,为何不再独奏呢?笔者怀着同样的不解,曾当面问及他本人,而他的回答,却有点出乎意料。他说他的竹笛功底厚实,技巧全面,曲目也很多,完全能胜任独奏,并且相信能同唢呐一样会受到听众的欢迎。但正因为如此,更不应表露,因为他一踏入上海歌剧院就一直担任唢呐独奏,并得到多方珍视,若再兼任竹笛独奏,那么其他人很难再登上这个显赫的位置......。于是任同祥的竹笛自1956处灌制了那张唱片以后。再未独奏过,而是伴随着他的笙(任同祥学笙也下过一番苦功夫,因而他的笙的技巧娴熟全面,技艺精湛,尤其他即兴演奏的本事更为超绝。一首简单的戏曲小曲牌,经他添枝增叶的演奏,即刻升涨为一首精美的独奏曲。)一直参加乐队伴奏延持至今,但从任同祥这句句朴实的话语里,却充分显示了他那憨厚、严谨、谦和、尽让、气度开豁的种种高尚品格,令人叹服而敬佩,他不愧为是一位可歌可尊的艺术家。
       以任同祥先生对民族音乐事业严谨的追求精神,以他在民族器乐----笙、笛、唢呐艺 术的深厚造诣,及其所取得的卓越成就,还有他那种种崇高的品德,他不单单是某一种乐器的演奏家,更确切地说,乃是一位杰出的民族器乐艺术家。
 
谭谓裕:1935年出生于上海市。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讲师。
 
    18岁中学毕业后,谭谓裕受到地区国乐小组的影响,开始接触民族音乐,曾向孙裕德、陈重等人学习竹笛与箫的演奏,并参加“今虞琴社”的活动。1956年,他考入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于1961年提前一年毕业,并留校任教。之后,他长期重视竹笛演奏的教学工作。
 
    他的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感觉。在竹笛演奏中,他讲究气息、音色的协调、柔和,技术上强调以放松、自然为原则,反对偏重强调指舌技巧与演奏浮浅、粗糙的作品。他的教学严谨而仔细,演奏、示范一直使用他自己改良的七孔加三键的十孔改良笛,并运用自编的《笛子教程》为教材。此教材较全面地论述了笛子教学、记谱、演奏等多方面的知识。
 
他曾创作《送我一枝玫瑰花》、《荷花主题随想曲》、《D大调协奏曲》等独奏曲,出版过《谭谓裕箫独奏曲集》、《莫扎特D大调协奏曲》(全三章)等专辑。除了独奏曲集以外,由他独奏的《梅花三弄》和《佛上殿》也多次被收入民乐或者箫曲欣赏CD。其学生有罗守成、韦勤根、马迪、谭炎健、张维良等。
1981年,曾应香港音统处邀请赴港短期讲学。
 
 李崇望:国家一级作曲。男,汉族,1935年4月出生,山西襄垣人。中共党员。1965年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 。现任天津歌舞剧院党委书记、副院长。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常务理事,天津武警文工团名誉团长、艺术指导,山西省艺术学院客席教授兼指挥。享受中国国务院特殊津贴。
  主要业绩:从事音乐创作50多年,其中笛子独奏曲《塔塔尔族舞曲》、《高原风光》及女声独唱曲《山沟沟里开花千里香》、民族管弦乐大合集《大得胜》等都分别由中国唱片厂灌制唱片在全国发行,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中央电台及各省、市电台经常播放。1983—1990年在山西省歌舞剧院担任院长期间,直接领导并参与总体策划、作曲的山西民间歌舞《黄河儿女情》山西民俗系列舞蹈《黄河一方土》演出后轰动全国,1990年被评为中央台视台“星光奖”一等奖、“90上海艺术节”花冠文艺大奖。1992年获文化部“文化奖”等。1994年12月由新加坡南洋艺术学院狮城华乐团驻团作曲家。在从事民族器乐及声乐的创作外,又为大型交响乐、大型歌剧、舞蹈、电影、电视剧等进行作曲。创作的1000多部作品中有50多部在国家、省、市级比赛中获奖,1995年10月在天津音乐厅由天津市文化局等单位举办“海河风情音韵”音乐会,各大报刊都发有评论。1996年为电影《刘胡兰》作曲获得好评。1997年10月,山西省文化厅,在太原举办李崇望民族交响音乐会《长城、黄河》反响强烈。1998年12月27日和1999年3月14日,在新加坡维多利亚音乐厅,由狮城华乐团,分别演出李崇望编曲的山西民歌套曲《山坡坡上的情歌》和民族器乐作品;交响音画《圣·境》两场音乐会。2000年1月1日、2日在新加坡由狮城华乐团演出李崇望第一民族交响乐《狮城的光辉》,2000年3月18、19、20日在太原由山西青年交响乐团演出《在我的记忆里》交响作品音乐会,均获得成功,好评。电视台及各省市电视台都已播放,并获得“五个一工程”奖。为12集电视连续剧《郭兰英》作曲。五十多年来他多次率团和随团参加出访演出,曾到过:朝鲜、阿富汗、埃及、叙利亚、捷克、前苏联、日本、泰国、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为国家争得了荣誉。事迹被收入《中国当代音乐界名人大辞典》、《世界名人录》、《中国音乐家名录》、《天津市当代专家名人录》、《中华人物辞海》、《东方之子》等。李崇望创作的笛子独奏曲《塔塔尔族舞曲》、《高原风光》、《萨玛哈舞曲》《毛主席的光辉》、笛子协奏曲《刘胡兰之歌》等在全国颇为流行,并作为中央、中国音乐学院教材。
【刷新页面】【加入收藏】【打印此文】 188.com,
上一篇:琴童妈妈学习钢琴心得体会 下一篇:梁河的葫芦丝文化艺术
 
 
乐活(北京)教育咨询有限公司-首页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188bet注册 2010-2022 @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7006599号
邮件:[email protected] 电话:010-64426724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贞桥北安定路20号院(安圣苑)2号楼1301室(苏宁电器楼上)
地铁路线:乘10号线地铁至安贞门站,出C口过马路往南边步行200米即到
公交路线:18、电车104、108、117、124、158、207、328、387、426、758、803、985(安贞桥北或五路居站下车即到) 网站地图 188bet体育_188bet体育官网 | 188金宝搏官网下载app | 188体育官方最新版 | 188BET下载手机版